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是否具备直觉?AGI何时能实现?张朝阳张亚勤傅盛问道智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0:45:00    

来源:光明网

5月17日,多位院士、专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围绕基础科学突破、技术革命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演进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当天下午,在由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的“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探究了智能的奥秘。

AI是否具备直觉?人和机器应该如何相处?针对这些问题,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以及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三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跨界思辨。

“AI仅是人类智能的放大器”

通用人工智能(AGI)什么时候能实现?张亚勤认为涉及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三大难点,预计整体需要15-20年才能实现。“这三个智能会并行发展,相辅相成。”

张朝阳发问,“物理或者自然科学的很多公式和理论,如果用人工智能给出一些结果,各种公式都写出来,但人工智能真的理解吗?AI能真正理解波粒二象性吗?”张亚勤回答“不一定真理解”,他认为,AI对结构化知识(如数学公式、编程逻辑)的处理能力远超人类,但对模糊概念(如物理本质)的理解存在局限。

张朝阳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表示,大模型、AI需要用大量的运算,物理研究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洽,能够自我解释。AI能够寻找自洽性,以它的方式理解物理、理解这个世界。

傅盛则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一个输入得到一个输出,而且每次都对,就算一种理解。”他以AlphaGo的智能涌现为例,AI在围棋中展现的创造性落子与人类直觉本质相似,均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概率函数涌现。但他同时强调,AI不会主动探索世界或产生好奇心,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所谓的梦想,仅是人类智能的放大器。

人才厚度是未来AI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头雁型”战略技术,已从单体技术创新升级为能够加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它不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肩负着我国开拓数字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

此前,由李飞飞联合领导的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美国在生产顶级AI模型上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但中美AI模型性能差距正大幅和迅速缩小。

傅盛认为,中国在工程化落地与应用创新上具备潜力,算法开源、算力替代方案(如小模型优化)及数据规模构成优势,尤其在Agent(智能体)等场景可能实现反超。”

张亚勤强调“人才厚度”是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最大的创新发生在过去五年,可能还有未来的五年。”

若晚生30年,作为年轻人会选择什么领域创业?张朝阳坦言:“如果晚生30年,自己也会卷入到AI里面,包括人形机器人、脑科学。”他指出,当下是比特与分子、原子结合,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融合的时代,年轻时可追逐新兴风口试错,年长后则倾向于优化成熟商业模式。(战钊)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