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衡正安|是宽度,不是长度——南京明城墙砖文(民间书法)的价值及启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5:19:00    

自清代碑学以来,取法民间书法作为书法的创作和创新,已成为一种风尚甚至主流,然而从整个中国艺术发展规律和书法发展史来考量,民间书法作为非自觉化、非职业化、非精英化的书写形式,与文人化相对,是对书法在内容、审美风格上的拓展,而非文化和方向性的提升和指归,是书法发展的宽度而非长度。本文以南京明城墙砖文(民间书法)为例,探讨其书法的价值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关于南京明成墙砖文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公元1366年,至1393年历时28年陆续建成“四重城垣”,其中第三重京城城墙高14至26米,城上宽2至19米,城下宽14.5至19.5米,西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城围总长33.267千米,现存25.091千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垣,整座城墙用砖约上亿块,聚结了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各府、州、县百余万人,制坯、烧制而成。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还有以下几大特点,令世界瞩目。一是最坚固的古代城墙,二是最严格的城墙责任制,三是最复杂的城防体系,四是最大的古代砖石结构城垣建筑群,五是最早的立体测绘城墙,此外,在建筑学、材料学以及天象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城墙砖上存有铭文,这些文字不但记载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建设城墙的真实史料,而且对文字学、书法创作等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如果将其作为民间书法这一现象来探讨,将对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书法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南京明城墙砖文的价值

我们说,南京明城墙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制砖责任制体系,其主要内容以书法文字的形式记录于城砖之上,有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窑匠等5至8级责任制,最多的达9级,涉及到17个责任人,其书法包括了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还有部分数字和符号。砖文多为文吏、底层文人所写,非书家和善书者所书,绝大部分缺少文字的规范、审美的自觉,是经过书写、镌刻、制模、模印上砖后,有的直接在砖坯上书写烧制而成。目前所看到的砖文,又经过风雨岁月的汰洗、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是我国民间书法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典型的民间书法的主要特征。

其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砖文多以楷书为主。砖文虽然大多为非自觉的审美书写,但从实用出发书写者还是力求规范,追求笔画的平直、结构的方正也很明显,能看出有的书写者受到前代著书家如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等楷书的影响。由于砖文数量巨大,是研究明代初年书法特别是楷书书法的宝库,有待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新的发现。

二是有明显的地域书风特点。我们看到,砖文书风与明代书法一脉相承,具有明代馆阁体书法的特征。由于城砖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域,砖文的书法也表现出不同的书写风格,甚至书写顺序、章法以及书写习惯,也有明显的不同。其真实的实用书迹与历史记录的名家书法,共同构成了明代初年的书法书写历史,为全面的反映明代书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官窑砖文和民窑砖文有别。书写的形式和水平官窑与民窑砖文有着明显的差异,官窑一般先刻后写,字迹也相对工整,民窑往往是直接书写,有很多异体字、俗体字、简化字,往往显得荒率、粗粝,甚至有错字。部分官窑的文字具有很高的书法水平,有的与魏碑、初唐楷书非常接近,比书史中记载的名家书法更有生机、韵味和自然之趣,值得研究和学习。

我们看到,南京明城墙砖文的书法是典型的民间书法,与我国的传统金石学研究的书法有相交之处,也有很大区别。对民间书法的关注、研究,为厘清清代碑学,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民间书法与金石学的关系

清代碑学中非官方的碑刻是民间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碑学是对帖学的“反动”,其实质是中国传统金石学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国书法乃至中国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基本规律。这种创新和发展方式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活,清代碑学的兴盛则缘于大量古代碑刻的发现、文化的禁锢等外在条件的催生发展起来的,从而影响并推动了书法碑学的发展。书法碑学体系的形成,以及后来书法碑帖融合的新成就,丰富了金石学的内容、推动了传统金石学的发展,为现代中国式的考古学打下了基础。

金石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学科内容,是金、青铜器;石,石刻(摩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是对金石的铭文、纹饰、器型、材料,以及历史、文化、文字与艺术等进行研究的学问。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和延伸,古代的陶文、玉器、玺印、钱币等文字,也属于其研究范围,可见,金石学包含了部分民间书法的内容。民间书法是和官方、经典、文人书法相对,既有民间的石刻,如造像、摩崖、墓志等书法,也有日常实用的书写,如简牍、砖瓦、陶器、信札等文字。金石学与民间书法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区别,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中国文化气质的学术体系,为书法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民间书法,表现出非文人化、非经典化、非官方化、非专业化,从审美角度来看,民间书法虽非审美的自觉,但正是那种率真、随意、粗犷、非刻意的书写,弥补了经典和文人书法的不足,拓宽了艺术审美范畴。民间书法,打破了以往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传统帖学观念,而追求一种野趣和奇崛之态,是:取法其野,以得其趣。显然,南京明城墙砖文属于民间书法,它丰富了书法的内容,增加了书法的宽度,但它不是发展的方向,故没有增加书法发展的长度。

四、金石学是书法发展的宽度也是长度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取法民间书法成为整个清代书坛的主流,所谓“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清康有为语)显然,尊碑的先贤们在反对帖派书法的同时,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因此,整个清代的书坛在碑学的笼罩下,其魏碑、篆、隶等正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行、草书体显然没有突出的成就,直到晚清书坛开始觉醒意识到碑派书法存在的问题,便走向了碑帖融合之路,很好地解决了碑帖之间的冲突和违和,这看似碑和帖的书法问题,其实质是对金石学的回归,从根本上跳出了书法的技法层面,不在纠结于用笔的方圆,结体的奇崛和章法的多变,而是增加了线条的质量、结构的气势和审美的古雅、金石之感,使三代的古质之气和自然的天趣,以及书卷之气相互融合,成就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一批学有建树的书法大家,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谢无量、林散之等,开创了中国书法新天地、新面貌和新境界,其内在的价值是将民间书法融入于金石学的审美范畴之中,既丰富了书法的美学内容增加其宽度,也顺应了书法发展、创新的基本规律,延展了书法发展的长度,顺应了书法发展的方向。

于右任草书


赵之谦手札


五、民间书法是书法发展的宽度不是长度

作为民间书法的南京明城墙砖文,与其它民间书法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这座雄伟的大厦。然而,我们必须深刻地看到,自清代尊卑以来对民间书法的学习和取法有矫枉过正之疾,至今仍然没有清醒地认识,目前学习和取法民间书法成为一种创新的主流,是一种时尚和潮流。它们多取法古代实用书写如瓦当、陶文、契约、民间石刻、造像题字、摩崖石刻,以及简牍、残经等,虽丰富了书法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书法的审美范畴。但我们必须看到,几千年的书法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书法之所以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它是有方向性的,有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从初级到高级,从俗到雅,由野趋文,由单一走向丰富,由薄走向厚的过程,虽然其中有停滞或往复,但这一方向是不变的。我们学习民间书法但不能成为“民间”,要具有转化成“非民间”,甚至成为经典的能力,要将其融入到中国书法的金石学体系之中,为此才有更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才能浩浩汤汤地走向书法艺术文化的大道。才能既拓展了书法发展的宽度也增加了长度,为书法的创新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黄宾虹大篆


林散之书法


南京明城墙砖文,虽然只是民间书法的一个部分,但是作为一种书法文化现象,又有相当的数量,它具备了研究民间书法的价值和意义。透过这个窗口,我们能看到它所体现出的民间书法所特有的质朴、率真、自由、无序等审美特征,以及书写的生活化和非自觉性,为解脱书写的束缚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真实书写范本。然而,面对当代取法民间书法经久不退的热潮,我们应该看到,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史告诉我们,民间书法(南京明城墙砖文)只是增加了书法发展的宽度,而没有增加其长度,只有明确这样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学习民间书法的态度,以及严谨的学术深度和艺术创新的向度。

作者简介:

衡正安

第十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19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二届江苏文艺评论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