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字字坚定!这封写于淞沪前线的绝笔信,见证出川英烈的家国情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6:0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请慈祖、母保贵(护)身体为要,阁(阖)家庭人等不必思念我。好了,我是你们无望的一个人了。”这是一位重庆籍抗日英烈在淞沪会战前线写下的绝笔信。

自此之后,鱼沉雁杳,当前线的书信再次到来之时,已是4年之后。

信很短,讯却沉——英雄战死前线。

8月28日,武隆区档案馆公开了这封重庆武隆籍抗日英烈写下的绝笔信,同时公开的,还有他战友写下的英烈牺牲过程。

这些泛黄的信纸,不仅记录了一位儿子、一位父亲最后的牵挂,更见证了一位军人“以身殉国、战死疆场”的铮铮誓言。

武隆区档案馆地方志科科长李才东说,这位以身许国的抗日英烈名叫王超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王超奎为革命烈士。2020年,王超奎被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穿越烽火

一纸家书表明誓死报国的决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深藏在武隆区档案馆里的这封抗日家书,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

李才东说,1937年秋,在战火纷飞的淞沪前线,随军出川抗日的王超奎,提笔给家人写下了这封信。

王超奎的家书。 武隆区档案馆供图

时隔88年,再次打开已经泛黄的家书,王超奎赶赴抗日前线的点点滴滴被详细再现。

“慈祖、母吁:我从在贵州出发北上后,心中是很爽快的,并且身体很强健,精神很好。”信纸上王超奎细致地向家人讲述行军路线:经过贵州、湖南,乘火车由粤汉铁路到武汉,转平汉铁路至河南郑州、开封、徐州,再经陇海铁路到安徽蚌埠,最终抵达上海战场。

但沿途所见尽是疮痍,王超奎在信中这样写道:

“在武汉,我见着日本的飞机把武汉的人民炸死数百,房屋炸毁一百多家。”

“又在河南、徐州轰炸,徐州的车房被炸毁,我部队还好无损。”

“又在安徽蚌埠县亦遇日本轰炸,部队亦无损。将到南京时,日机来京夜间轰炸,部队与都市均无损失。”

“在无锡日机轰炸,以至于三天之久还未熄火。”

“在苏州以(已)被日机轰炸数次。”

“沿途一带,真是耳不忍闻,目不忍视。我部队驻距上海十里处南翔乡间,十二三日被日机轰炸,日夜不止,但防空准备得很完善,终无损失。”

淞沪会战时的王超奎。 武隆区档案馆供图

彼时的神州,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已是遍体鳞伤。

面对让自己“难言”的惨状,王超奎在信的末尾写下了诀别之语:“男是抱定宗旨、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请慈祖、母保贵(护)身体为要,阁(阖)家庭人等不必思念我。好了,我是你们无望的一个人了。”

还原历史

以一营兵力迟止日寇前行整整一日

1941年,一封穿越烽火的书信再次寄回了王超奎的家中。信很短,仅是带来了王超奎战死沙场的消息。

几天后,另一封长信也从抗日前线送抵王超奎的家中,寄信者是王超奎部下杨羲臣。在信中,杨羲臣讲述了王超奎英勇牺牲的经过——

“此次湘北会战,超奎兄与侄同守新墙,去岁十二月下旬敌开始攻击,全军伤亡惨重,超奎兄平素忠勇,不愧为革命军人。二十五日十时,率所部出击,不幸,身中敌机弹阵亡。尸运至岳阳所属向家洞埋葬。此次会战大捷,超奎兄虽殉难而大捷成功,全奈(赖)超奎抱必死之信念。以一营兵力遅(迟)止敌一日,掩护我军部署方得大捷……伯母,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超奎之死保护全国民生存,领土完整……”

通过这封书信的内容和相关史料核查,李才东还原了王超奎牺牲的过程。

1941年12月24日,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王超奎所在部队奉命在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地区阻击敌人。

当天傍晚,日军以飞机、坦克掩护步兵、骑兵进犯新墙河,王超奎指挥全营顽强阻击日军。激战一昼夜后,因其他战线失利,敌人乘隙钻入,将王超奎营阵地包围。孤立无援中,王超奎带领战士在敌人飞机大炮的猛烈轰炸下沉着应战,率部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拼杀。

日军逼近相公岭时,两次中地雷,死伤步骑兵极多。随后,日军在燃烧弹的掩护下攻入阵地,王超奎营伤亡惨重。团长曾命其后移,王超奎拒不受命,言“本人生命能延续一小时,阵地即可保持一小时”。

1941年12月25日,王超奎在下令突围时被击中,壮烈殉国。在民族危亡之际,王超奎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一名军人“以身殉国、战死疆场”的誓言。

抗战见证

珍藏70余年后英烈儿子捐出珍贵书信

外层包着报纸,中间是一层白纸,里面还包了一方手帕,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四角已被磨得生了毛边的牛皮纸信封,信封里是几张颜色泛黄的纸片。

2013年7月,王超奎的儿子王孝桂将自己珍藏了70余年的这些书信郑重地捐赠给了重庆市武隆县档案修志馆(今重庆市武隆区档案馆),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他父亲,了解那一辈人。

李才东说,捐赠时,王孝桂道出了记忆里的父亲王超奎:

父亲王超奎在他两三岁时参军,几个月后,他的妹妹王孝梅出生。从那以后,每当收到父亲的来信,就是王孝桂一家最快乐的时候。

“父亲的来信都是寄给大伯(王咏琴),再转交给母亲,有时信里还附有照片。每次母亲接到父亲的信件和照片,都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一个专门的匣子里,等没人的时候,再拿出来细细翻看。”

王孝桂还说:“父亲在信里曾说要回家来看我们,但终究是再也没有回来。”有一天,王咏琴泪流满面地将一封信交到王孝桂母亲手里,告诉她,王超奎已经战死沙场。王孝桂母亲抱着信,放声恸哭。那年14岁的王孝桂也嚎啕大哭起来,他知道,父亲再也回不来了。

后来,王孝桂将杨羲臣的信与父亲的诀别书一起,用手帕和纸包起来,夹在影集里,放在卧室大衣柜的底层保存,“这是父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纪念了。”

这批入藏武隆区档案馆的书信,已经被修裱后永久保存。

王超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武隆区档案馆供图

李才东说,2018年,王超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20年更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的家书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抗战见证。字里行间,人们读到的是一位军人的忠诚、一位儿子的柔情,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王超奎的故事,是一代人的缩影。他们在家与国之间选择后者,在生与死之间选择牺牲。那一封绝笔信,写于烽火连天的1937年,却在8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动容。它不仅是一段家庭记忆,更是一段值得永远传颂的民族精神。

原稿点击:字字坚定!这封写于淞沪前线的绝笔信,见证出川英烈的家国情怀-重庆日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