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读|迈向内外贸一体化,中山企业还需跨过几道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34:00    

“4月份第一场试水直播,就卖了148万元!”

今年以来,中山南耀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良一直在忙着筹备新公司开业。奔走在中山北部镇街的家电企业之间,严选产品、对接主播、试水直播,李水良通过已经走通的直播电商路子,帮助南头、东凤等地的外贸小家电企业转内销,解决库存积压的燃眉之急。

作为一座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城市,过去一个多月,中山对国际贸易政策震荡带来的影响有深刻感知。从“出口转内销”到“内外贸一体化”,这次挑战跟以往有何不同?在中美经贸会谈达成的90天“窗口期”内,中山制造企业正加快市场开拓和产品转型升级步伐,举措背后,有一个相同的目标:走出一条“内外兼修”之路。

难点:出口转内销遭遇难题

在筹建南耀传媒之前,李水良的主业是经营一家研发生产智能清洁家电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直播电商主打国内市场。近年来,企业在不断做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近2000名电商主播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李水良发现,中山不少家电外贸企业都有转内销的需求,他从中看到了商机。

去年年底,李水良决定投资百万元资金开设一家服务内销的电商子公司,南耀传媒就此成立,落户南头家电创新中心。

今年1-4月,中美关税冲突持续的过程中,李水良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南耀传媒的首场直播带货。他在朋友圈发起的“选品计划”,出乎意料地“热门”,“每天都有7-8家不同的品牌方带着样品来找过来”。

“外贸渠道越来越难做,一方面关税提高导致外贸订单交期延长;另一方面,我们提前囤的原材料,需要及时给上游结款。两难!”黄圃镇一家小家电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找到李水良,列出了一份去库存清单,希望借助南耀传媒的内销电商渠道卖掉一批原本用于出口的电饭煲。

“有去库存需求的外贸企业很多,但并非每个品类都适宜外贸转内销。”李水良表示,当下内销与外贸两个市场实际面临的是消费需求、准入规则及质量标准等多方面的差异。前不久,一家主打海外红酒柜的南头外贸企业希望入驻南耀传媒的销售平台,被李水良婉拒,“国内消费习惯不同,市场需求决定了类似产品转内销较难成功,试错成本很高。”

伊莱特拥有每月百万台电饭煲的产能,年销售额超20亿元人民币,多年来稳居电饭煲出口量全国前三。伊莱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家电外贸企业普遍担心国内市场“内卷”难出头,需要研判有没有扩大的内需。对于企业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来说,除了权衡构建、运营销售渠道的新增成本,还要考量内销利润空间被挤压的风险,这都是难点和痛点。

伊莱特电器生产车间。 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看来,对于中山而言,内外贸一体化绝非简单的“出口转内销”。“出口转内销”只是短期应急措施、纾困行动,旨在缓解外贸企业因外部市场萎缩导致的库存积压和资金压力;而内外贸一体化是长期的发展战略,强调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整合,实现内外贸规则、标准、监管的衔接,帮助企业打破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转向国内外市场协同发展的路径。

探索:依托跨境电商,缩短外贸中间环节

从“出口转内销”到“内外贸一体化”,牵涉生产、物流、信息等上下游产业链条的系统性工程,更像是一种生态转变。针对痛点难点、摆脱传统外贸依赖,有企业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中美关税风波之后,我们在海外电商平台的订单不降反增,现在的出货量甚至是年前的三倍。”立达金属董事长罗云说,目前工厂里生产床垫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几乎是“连轴转”,6万张床垫将陆续发往海外仓库。

进入5月下旬,中山立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达金属”)园区里异常繁忙。一辆辆货车满载待发,经由深圳、广州的港口,每天大约3000张“made in ZhongShan”的床垫将被发往美洲、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经转口贸易等途径,最终抵达位于美国的海外仓。而在面向美国市场的跨境电商平台上,立达公司旗下的20多个床垫品牌几乎每天都在卖断货。

立达金属的货车整装待发,即将前往深圳盐田港。卢子衡 摄。

立达金属成为较早同步开拓国内、海外市场的中山制造企业之一。罗云介绍,最初,企业通过传统外贸模式,逐渐做大了海外“B2B”业务。但是2019年,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床垫作出反倾销裁定,随后对中国制造的床垫征收38%至1731.75%的反倾销税,公司的外贸业务几乎中断。

“将床垫卖给美国大经销商,这条传统外贸的路子早就走不通了。”罗云说,应对关税壁垒,立达金属开始探路跨境电商,逐渐走通了“产销一体”的外贸新路。

立达公司跨境电商美国市场负责人陈喆介绍,“产销一体”,就是企业从原材料的生产端到直面消费者的销售端“一杆子插到底”。跨国贸易供应链的链条往往很长,传统外贸模式中,货物往往转卖几轮才能抵达消费者手中,在货物流转过程中的每增加一环,都将压缩产品的利润空间。在这样的模式下,建立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销售的全链路渠道,也就掌控了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我们通过跨境电商,取代了海外经销商,直接卖货给海外消费者,腾挪出的利润空间就能一定程度覆盖关税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通过管理创新,极致压缩全链条的生产、物流成本,还能将优化后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实现与市场的正向互动。”陈喆说,目前立达金属已经走通了“厂家直销+跨境电商”的外贸新路径。通过投资入股、培育团队等形式,企业打造了一支超200人的跨境电商团队,驻扎在广深两地,为海绵床垫出口开拓跨境电商出路。

中山五桂山街道立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卢子衡 摄。

“内外贸一体化,是未来的趋势,也是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一招。”罗云表示,自己希望不仅自家床垫走通贸易新路,更希望大家一起抱团走稳内贸、外贸两条路。去年,罗云在五桂山街道打造了总占地超400亩的联速立达智能制造产业园,产业园一期封顶即招满,吸引了超20家深莞企业入驻。立达金属已经搭建起海外独立站,下一步计划在园区内选品,将更多内销产品放到独立站里售卖,让更多企业的产品既能内销,也能外销。

建言:长短结合,探索内外贸产品标准衔接

企业个体的行动样本背后,是这座制造强市、外贸大市面对的转型紧迫感。

根据拱北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中山市进出口总额2840.6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创历史新高。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山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4.9%,占出口总量的比重提升至7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0.7%,占比重提升至19%。中山市有进出口记录的经营主体数量也再创新高,达到6855家,同比增长23.9%。其中,龙头企业进出口增量尤为可观,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表现亮眼的外贸,成为拉动中山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秩序震荡的当下,高企的外贸系数也为中山经济稳定运行带来隐忧。

根据知名财经自媒体“国民经略”的统计分析,2024年,中山市外贸依存度68.6%,在全国主要城市外贸依存度排行榜上位列全国第15位,在广东仅次于深圳、东莞、珠海。

“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风险是多方面的。短期来看,例如贸易政策变化导致的外部市场波动,导致外贸订单下滑,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长期来看,依赖加工贸易,也容易形成产业结构单一化、产业链低端锁定等风险。”杨永聪表示,在全球贸易形势波动加剧的大背景下,探索内外贸一体化有助于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中山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韧性。探索内外贸一体化,能够帮助中山企业更好地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实现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化,进而提升企业对市场波动风险的抵御能力。

杨永聪认为,对于“中山制造”来说,转向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主要包括:内销渠道布局不够、国内市场认知度不高、内外贸产品认证标准不一致等。在当前全球贸易市场波动较频繁、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中山企业的外贸转型探索应“长短线并重”,要兼顾短期的“出口转内销”与长期的内外贸一体化。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国内展会等渠道帮助企业拓展内销市场;一方面,要探索内外贸产品标准衔接和生产线“并轨”,建立适应“同线同标同质”要求的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并加强品牌的国内推广和市场培育。

在海外亚马逊平台上,立达金属的20多个床垫品牌销售链接几乎每天都在卖断货。卢子衡 摄。

对于中山来说,外贸转型依然危中有机。杨永聪表示,从产业布局的维度来看,中山可抓住深中通道开通的历史机遇,加强深中产业合作,形成区域产业协同效应。同时,创新“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模式,聚焦中山的机电、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推动自主品牌“触网升级”,实现供应链优势与数字化渠道的双向赋能,推动内外贸实现融合发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转型步伐。

【手记】

掌握制造硬实力,保持发展韧性

“一定能挺过去”“相信这个困难只是暂时的”……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真切切。但在走访中山外贸企业的过程中,南方日报记者却不断听到这样的积极反馈。企业负责人的研判,并非盲目乐观,底气来自对核心制造能力的掌控。

面对关税冲突,中山某厨电企业喊出了“坚决不讲价”,这样的硬气来自对外贸市场的精准解析,更来自对自身研发制造能力的自信。把握海外市场的需求新动向,企业研发出消费者钟爱的车载烤箱、隐形风扇灯、星空投影灯等创新产品,以超强的需求解读能力、生产制造能力、销售触达能力,形成了从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市场反馈的商业闭环。

制造企业始终不忘制造的看家本领,以核心制造能力为支撑,构建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中山制造企业悟到了摆脱“外贸依赖”的关键。

摆脱“外贸依赖”,并非放弃海外市场,而是要以更强的制造实力支撑更均衡的发展。

从中山企业近些年探索转型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方面,通过智能化改造、精益生产提升效率,持续降低成本,巩固外贸优势;另一方面,持续深耕国内市场,以高质量供给激活内需潜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探索“内外贸同款同质”,打破传统外贸代工模式,打破产业链低端锁定,既稳定了海外份额,又打开了国内高端市场,将适合自己的内外贸一体化新路走得愈加宽广。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外贸仍将是中山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将是很多企业的生命线。聚焦核心制造技术创新,掌控生产制造能力,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相信中山外贸企业能够顺利从“依赖外循环”转向“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中山经济也将买上新台阶。

【他山之石】

宁波:品牌创新驱动内外贸“无缝”转型

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宁波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2万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前五。作为全国外贸大市、外贸强市,宁波探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起步也较早,经过近20年探索实践,宁波实现了“外转内、内转外”平滑切换,构建起内贸外贸双促进、双增长的“双转双促”新格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走访该市21家内外贸一体化企业的调研结果:有66.7%的受访企业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实践超过10年;71.4%的受访企业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有66.7%的受访企业实现了国内、国外订单双增长。

成立于1996年的月立集团是个人护理电器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全球最大的电吹风制造工厂之一。成立初期,月立集团主要为国外品牌贴牌加工,欧美市场销售比重一度超过80%。2016年起,月立集团开展内外贸一体化探索。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争端频发、新冠疫情叠加影响下,月立集团更加坚定从国外市场“单脚跳”转向国际、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依托外贸优品的生产经验,月立集团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打造了“小适”“朗菲”两个自主品牌,逐渐从“外销带动内销”转变为“内销促进外销”,实现了内销外贸顺滑切换。2023年,月立集团实现销售额超20亿元,内销占比约四成,个人护理电器产品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美发器产品销量和销售额分别约占全球市场的15%和20%,自主品牌“小适”剃须刀多次获天猫月度销量冠军。

月立集团成为宁波外贸企业探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2023年1月,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宁波入选首批9个国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名单。

同年5月,宁波出台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重点实施内外贸一体化规则标准衔接、企业主体培优、国际品牌创建、开放平台聚能、内销渠道扩容、内外市场贯通、生态环境优化等七大行动,打造全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实际上早在2022年,宁波就聚焦品牌创建,在浙江省率先出台《深入实施品牌战略行动计划(2022—2026年)》,将“实施专利、标准、品牌培育工程”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设立“品字标浙江制造”网上展厅,为推广全市“品字标”品牌企业打造了重要窗口,吸引企业通过创设品牌探索打开国内市场。近年来,宁波每年新增“品字标”企业数均在100家以上,外贸企业占比越来越高。发挥“品字标”品牌效应,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以及内贸企业品牌出海的重要途径。

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了信心。在宁波,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围绕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全市96.3%有出口实绩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涌现出月立集团、方太集团等一批内外贸一体化先行企业和优质品牌,为推动全市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参考资料:

《宁波通讯》2024年9月20日文章《打通内外贸 服务双循环——宁波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作者:姚颖超。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曾艳春

摄影:叶志文 卢子衡

【作者】 何伟楠;叶志文;曾艳春;卢子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