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重塑人才生态,山东人才评价改革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

长期以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绑住了科技人才的手脚。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误导了科研方向,更挤压了原创性、应用性研究的生存空间。
围绕“怎么评”“评价什么”“结果怎么用”这三个核心问题,山东,这个传统的经济和教育大省,正通过“评价改革”重塑科技人才生态。
从“破”到“立”,找准改革方向,提出改革方案是关键。

作为全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6个试点省市之一,山东强调“创新能力、实际贡献、社会价值”的科技评价核心标准。2024年1月,省科技厅会同组织、教育、工信等8部门出台山东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评价体系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干什么评什么”,推动不同类型人才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得到合理评价。
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其评价改革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从事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科技人才,是否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是否推动国家安全技术的发展?全省高校科研单位着重从实际任务出发,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
打破传统学术委员会单一评价的局限,引入企业、用户和社会等第三方评审。在山东大学的改革实践中,基础研究通过同行评议,技术开发通过企业反馈,团队项目通过综合贡献进行评价。去年山东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同比增长60%。
对于临床人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则通过引入患者评价和临床成果的综合评估,确保了医生在技术上的持续进步和对患者的贡献。孙晓蕾因其在眼底激光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被破格聘任为主任医师,成为年轻医师的标杆。
评价改革不仅仅停留在“评”的层面,更注重“用”和“激励”。这一系统性改革确保了评审结果与人才的使用和激励密切挂钩,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青岛科技大学实施股权激励,提高科研团队技术股权比例最高到90%,极大地激励了团队的创新热情。
评价改革带来的,不只是制度变化,更是人心变化、风气变化和格局变化。科研人员不再“唯发论文”,更多人投身真实问题解决;临床医生重新回归一线,聚焦疑难杂症和基层服务;项目从“重立项”转向“重落地”,从“评成果”转向“评效益”。
人才评价不是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科技体制深层次问题的反映。它关乎价值判断、资源配置和发展导向。真正的改革,不在于增加几条新规,而在于重新厘清“谁是人才、什么是贡献、如何识别与激励人才”这三个基本问题。
当前,人才评价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构建包括评价导向、方式、周期在内的整体制度,同步改革优化人事管理、岗位编制等内部机制,以及财政投向、政策保障、审计评估等外部机制,考验的是顶层设计和治理能力。
科技强国,关键在人。避免踏实钻研的人“受委屈”,科技创新自会繁盛。
(大众新闻记者 张梁 王雅洁)
相关阅读:
- 2025-07-26 16:46:00 望岳谈|重塑人才生态,山东人才评价改革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
- 2025-07-16 00:04:00 积云教育:以AI+实战势能,开辟短视频人才新蓝海
- 2025-07-14 11:52:00 云岭时评 | 坚持“真心爱才”④
- 2025-07-11 07:03:00 路凯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谢意:无人矿卡迎发展拐点 与生态伙伴抱团出海
- 2025-07-09 14:17:00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项手术
- 2025-07-08 23:14:00 薛其坤、潘建伟等五院士开麦抢答:未来20年,什么技术将颠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