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泉州一五龄童,身上长“小黄包”,一查竟胆固醇“狂飙”;医生:是黄色瘤,警示脂质代谢异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6: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通讯员 何毓慧

从1岁左右,小宇(化名)身上开始长“小黄包”。随着年龄渐长,“小黄包”越长越多。因为不疼不痒,家长没太在意。直到3个月前孩子发热住院,查出血胆固醇严重超标!

原来,这些小黄包叫黄色瘤。泉州医生提醒,黄色瘤本身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它却是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警示。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因无明显不适 家长放松了警惕

近日,惠安的王先生带着5岁儿子小宇,拿着检验报告单来到泉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这份报告单显示:小宇的血胆固醇为13.92mmol/l,而正常值应小于5.17mmol/l!

接诊的袁高品副主任医师仔细询问:“小宇身上有没有长黄色的小包块?”王先生立即点头,指着孩子的脚踝、腕部、臀部让袁医生看:这些部位分布着许多棕黄色的凸起,正是医学上所说的“黄色瘤”。

王先生回忆,小宇1岁左右,脚踝处就出现了粟粒样大小的黄色色素沉着。起初,家人并未在意,不料这些颗粒逐渐增多,蔓延至手腕和臀部,且体积不断增大。他们曾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得到“等孩子长大做激光处理”的建议后,便暂时放下心来。此后,尽管黄色瘤持续增多,但小宇没有明显不适,家长也因此放松了警惕。直到3个月前,小宇因发热住院,检查发现血胆固醇明显升高,医生叮嘱控制饮食后,复查结果依然居高不下。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先生终于决定带孩子寻求专业诊疗。

多余脂质无处“安放” 形成“黄色瘤”

小宇身上的“黄色瘤”究竟是什么?跟胆固醇升高又有何关联?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袁高品副主任医师解释,“黄色瘤”并非肿瘤,而是脂质在皮肤或肌腱中沉积形成的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突出于皮肤表面的丘疹、结节或斑块,呈黄色、橘黄色或棕黄色,常见于眼睑周围、四肢伸侧及易摩擦部位,如肘部、膝部、手足背等。它们或单个出现,或聚集成簇,大小形状各异。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有自觉症状。

黄色瘤(医生供图,非文中患儿)

追根溯源,黄色瘤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脂质代谢异常。当人体摄入过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或自身脂质代谢功能出现障碍,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就会升高。多余的脂质无处“安放”,便逐渐在皮肤和肌腱中沉积,最终形成黄色瘤。

黄色瘤(医生供图,非文中患儿)

医生提醒:常是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多种影响脂质代谢异常的因素都有可能促使黄色瘤形成。其中,由遗传性疾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的情况较为多见,如家族性胆固醇血症、谷固醇血症等。一些疾病会引发继发性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增加黄色瘤的发病风险,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胆疾病等。此外,长期饮酒、吸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脂质代谢产生不利影响,进而诱发黄色瘤。

袁医生特别提醒,虽然黄色瘤本身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它常常是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警示。脂质代谢异常不仅会引发黄色瘤,还会大幅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早发心肌梗死,危及生命。“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尽早进行遗传筛查。”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