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在祁连山的昼夜之间 他们撑起“火焰蓝”的半边天
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像一块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璞玉,镶嵌在河西走廊的中西段。这里有59万公顷森林横亘起伏,林木覆盖率达24.46%;215万公顷草原铺展绵延,植被覆盖度48.86%,雪山融水汇成的26条河流年净流量达26.6亿立方米,滋养着113万百姓。
在这片兼具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的土地上,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指战员们是最坚定的生态守护者。他们的“火焰蓝”身影,在这方天地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安全屏障。
而在这些冲锋在前的身影背后,有一群人在炊事班的烟火里、在营区的夜色中、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用更细微的坚守筑就了一道看不见的“后勤防线”。他们的故事,书写在祁连山的朝暮与星辰中,和森林的呼吸、河流的奔涌一起,构成了这片土地最坚实的守护。
昼:烟火气里的战斗力
清晨6点50分,张掖市甘州区居延路265号的营区还浸在祁连山的晨雾里,而在不远处的野外驻训场上,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甘州大队一中队的炊事员马帅已经穿好了厨师服。他的手指在案板上翻飞,洋葱丁、彩椒块落进盆里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这是他为参加晨训的队员们准备的早餐配菜。“早上得营养搭配,这样训练才有力气。”马帅低着头切肉,刀刃与案板接触的节奏均匀得像秒表。

马帅在炊事车上备餐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今年三十岁的马帅,是土生土长的张掖人。在加入森林消防队伍前,他已在南京、无锡的餐饮行业里闯荡历练了五年,练就了扎实的烹饪功底。但入队后,这个“老厨师”并未止步。他主动参加支队组织的炊事培训,把课堂上的营养搭配、食品安全规范等新知识记在心里,落在灶台上。
平日里,马帅总爱琢磨新点子。他常从网络平台或烹饪书籍里学新菜品,把外面餐馆的好做法搬到营区食堂,还会在调料搭配上尝试新组合。2023年“舌尖上的消防”王牌炊事员大赛张掖赛区的赛场上,他带着一道西兰花沙拉参赛。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新的烹饪方法和调料组合,这道融合了巧思的菜品帮他捧回“金锅铲奖”。获奖后他更勤了,常对着新菜谱研究。“得让队友们常吃常新,大家吃得舒坦,才能攒足劲儿往前冲。”说这话时,他眉眼间满是笑意。
当马帅把最后一锅粥盛进保温桶时,天边的晨雾一点点散开,阳光顺着山脊漫下来。
迎着朝阳走来的,是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的司务长李政轩。他先到炊事班转了一圈,伸手试了试蒸屉的温度,又扶正了消毒柜旁码放的餐盘——边缘要对齐,标签得朝外,这是他定下的规矩,说是“看着整齐,吃着也舒心”。
八点半一过,他回到办公室,摊开报账票据,逐张翻看。不多时,当日的蔬菜送抵营区。验收食材是李政轩每天的核心工作,他挨个翻看菜筐,捏捏西红柿的硬度,又拿起肉类查看检疫证明。“我每天都检查菜品质量,发现问题就当场解决。”他边说边在验收单上签字,动作熟稔且利落。

李政轩在验收食材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李政轩接手司务长一职还不到两年,但他把“琐碎”变成了“学问”。
起初他以为后勤工作不过是买菜做饭,后来才明白,这份工作要管钱、管物,更要管人心。刚接管后勤工作时,李政轩毫无经验,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爬滚打,在实践中摸索门道。他一点点梳理工作,最终建立起三本清晰的台账,饮食保障台账详细记录着每日菜品用量,物资管理台账精准标注每件装备的存放位置,财务管理台账更是精确到分。这些台账便是他的“秘密武器”,稳稳支撑着营区日复一日有条不紊地运转。
清晨的营区,马帅的锅铲和李政轩的账本,催生出满营的活力。
夜:星光下的守夜人
每晚10点,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肃南大队的营区准时熄灯。日间的脚步声、器械声都敛了踪迹。整个营区沉入一片静谧。入睡前,三中队队长助理兼卫生员王杭州总会把急救包放在床头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就为了夜里有任何动静,能第一时间起身处置,不耽误半点工夫。
夜间出诊对于王杭州来说不算什么稀奇事,但那些经历他却记得格外真切。有次凌晨两点钟,他刚睡熟,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就撞破夜的寂静——是队友牙痛得实在难以入睡。王杭州一骨碌起身,抓过止痛药就往外走。灯光下,他看清队员肿起的半边脸。“先吃片药,我陪你会儿。”他拍拍队友的肩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从训练压力聊到家乡琐事,直到队友的呼吸慢慢匀实,他才起身离开。等王杭州再回到宿舍时,已经没了困意,但为了第二天的训练,他也只能强迫自己睡下。
这样的夜晚,王杭州早已习惯。

王杭州夜间为队友治疗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这位入队15年的“老班长”与医疗卫生的结缘,始于对战友的牵挂。2010年,王杭州怀揣着军旅梦进入武警张掖市森林支队。入伍初期,他常看到队友因训练伤频发而忍受痛苦,“得有更专业的医疗保障才行”的念头在心里扎了根。带着这份决心,他考入武警后勤学院潜心学医,2016年毕业后便回到队伍,在卫生员岗位上一站就是9年。2018年部队转制为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身份变了,但他守护队友的初心没变,依旧坚守在卫生员岗位上,成了大家信赖的“移动医务室”。
和王杭州一样,队里还有个总是踏着月色出没的人,那便是同样来自三中队的吴海东。
吴海东是队里的“四小工”,平时营区里的桌椅板凳松了腿、水电管线出了岔子,总能看到他背着工具出现。白天,他和队友一同扎进训练场挥汗如雨,到了夜里,桌上的对讲机便成了他与营区设备的“联络线”,随时等着接收那些关乎保障的紧急呼叫。
今年5月的一个深夜,营区的空气源突然漏水。水不断往外渗,而旁边恰好是电箱。哨兵找到吴海东,他来不及多想,三两下就冲出去,手疾眼快地关上阀门,又跪坐在地细细检修。等问题处理好,天边已经微微亮起,他湿冷的作训服还贴在身上,却望着不再渗水的管道松了口气。据他介绍,空气源相当于一个热水循环系统,在高海拔、低气温的肃南,漏水问题要是不及时解决,第二天自动补水系统淌出的全是冰水,大家训练、生活都得受影响。

吴海东正在进行维修作业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入队5年,如今的吴海东已经能独立解决90%的营区维修问题。回忆起刚接触营区维修时,他说自己是个十足的“小白”,面对水电故障这些技术活,常常手忙脚乱。可他认一个理,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他的工具间里堆着各式各样的水电维修书籍,有些书页的边缘已经卷得像波浪;遇到啃不透的难题,就追着来队里培训的技术人员问个不停。“不会,我就多问多练!”他总这么说,也真这么做。从分不清管线走向时的犯怵,到一眼看出症结时的笃定,手上磨出的茧子成了最好的见证。
深夜的营区,王杭州的药箱和吴海东的工具箱,守着一片安宁。
昼夜之间:平凡里的非凡
昼夜轮转,守护不变。明暗交替的晨昏线里,后勤人用韧性连接日夜。
马帅总在和“吃”打交道。每周的伙食评价表、每月民主生活会上大家对菜品的建议,像“多些清淡小菜”“早餐加些粗粮”,都被他一一记下。他带着炊事员反复调整食谱,今天换种荤素搭配,明天添道应季蔬菜,让餐桌始终贴着大家的需求,成了营区最实在的温暖。
这份温暖的延续,需要制度来护航。李政轩在接手后勤工作前是队里的驾驶员,转岗后他给自己立下“干中学、学中干”的规矩,学财务知识,向老同事请教,把模糊的流程理清楚,让零散的规定系统化。那些被他改了又改的后勤制度,从粗糙到完善,逐渐让伙食、物资等每一项服务都有章可循。
制度之外,更有对人的关怀。王杭州总在训练场上留意队友的状态,谁的动作有些变形,谁偶尔咳嗽几声,都被他记在笔记本上,还会不定时回访。为了做得更专业,他考下了营养师和理疗师证书,本子上渐渐多了食材搭配、按摩手法的笔记,把对队友的在意落到了实处。
而这一切的顺畅运转,更离不开硬件的稳固。吴海东每天背着二十斤的工具包巡检,从不间断。看到电线快老化了,立刻更换;水管有堵塞迹象,就用工业盐疏通;角落里的旧零件,经他改造,也能变成空气源的“保暖衣”。这些预防在前的举动,让营区设备始终“健康”,为各项保障托好了底。
四个人,四双手,在昼夜交替里拧成一股劲。餐盘热着,制度立着,人心暖着,设备转着——营区的每一天,就这么被托得稳稳当当。
晨雾又一次漫过祁连山的山脊,马帅蒸的馒头飘出麦香,李政轩的台账本又添了新页,王杭州在训练场观察队员的动作是否标准,吴海东蹲在地上检查刚修好的水管。
太阳越过高耸的云杉顶,将“火焰蓝”的身影投在草地上,也把后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的坚守是炉灶前的一缕烟、账本上的一个勾、药箱里的一片药、工具箱里的一颗钉。这些琐碎如祁连山上的碎石,看似微小,却一块块垒起了坚实的地基,让冲锋在前的队员们知道,身后永远有热饭、有保障、有关怀。
晨昏更迭,祁连山的森林仍在吐纳,河流仍在奔涌。这群穿梭在祁连山昼夜之间的后勤人,将身影融入每一次成功的救援、每一片守护住的绿意里,与113万百姓赖以生存的山水一起,在河西走廊的朝晖里,永远鲜活。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巩妍、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雨菲;指导教师权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阅读:
- 2025-07-13 18:02:00 【重走西北角】在祁连山的昼夜之间 他们撑起“火焰蓝”的半边天
- 2025-07-08 15:58:00 幸福村:红色热土涵养文明新风
- 2025-07-03 07:54:00 转账14次,杭州男子上个厕所竟把信用卡刷透支:我就是好奇
- 2025-06-20 21:08:00 一朵“社区云” 贯通“千条线”
- 2025-06-19 20:23:00 金融赋能艺术,杭州银行科创金融携手中国美院共启毕业设计产业对接
- 2025-06-16 08:27:00 全国羽毛球团体冠军赛|黄雅琼率浙江队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