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年,回美国后我竟成了“老外”
美国《商业内幕》4月15日文章,原题:我十年前从美国中西部搬到上海,如今很难与家乡的朋友建立联系 2015年我从芝加哥来到上海,确信自己会在几周内安顿下来。但当时过于自信了——我不得不调整节奏,以适应这个幅员辽阔国家的习俗。我们搬进上海高层建筑群“迷宫”,那里的人口相当于我丈夫家乡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流逝,我学会了即使在炎热的日子也在餐馆里喝热茶,也不再对每款洗面奶都含有美白成分感到震惊。每当试图驾驭这种异域文化时,我在许多时刻都使用了“因为中国”这句箴言。
来中国的头几年,我渴望听到当地人偶尔夸我那不怎么样却慢慢进步的中文。但更常见的是孩子们对着我大喊:“看,老外!”不管参观了多少中国地标,看过多少肥皂剧,了解了多少流行文化,花了多少时间练习写汉字,我永远都是个老外。最近一次回美国家乡,我参加了最喜欢的夏末活动之一:明尼苏达州博览会。博览会充满狂欢节游行的滑稽动作、农业展览和烟火,最重要的是,油炸甜面团食物可以吃个够……这种陌生感与我刚到中国的感受相同,反向文化冲击让我目瞪口呆。我再也无法融入那些爱踢足球、爱喝啤酒、热爱农场生活的美国亲戚了。我再次发现自己成了外国人,这次在我熟悉的国度。
多年来,我对家的定义不断演变,生活也随之改变。从一直喝热水来治疗任何小病到依靠传统中医药而非西医,我的价值观和信仰发生了始料未及的转变。这是一种苦乐参半的认知:越是适应一种新文化,就越有可能与自己的根失去联系。我把自己在美国的成长元素与在中国获得的经历融合,形成一种截然不同、不太符合传统分类的身份。我很难再与家乡的亲朋建立联系。他们无法理解我对在华徒步旅行的渴望,无法理解我对黑芝麻甜点的痴迷。就像他们无数次翻新浴室的做法对我来说很陌生一样。如今,我已学会带着一种幽默和谦卑的心情去迎接“中国时刻”。早年在中国,被称为“老外”是我与众不同的标志。现在,我把它当作荣誉徽章,是我人生旅程和成长的见证。(作者索菲·施泰纳,辛斌译)
相关阅读:
- 2025-04-30 08:57:00 “不追网红不追星 只追中国仪仗兵” 中国排面亮相莫斯科
- 2025-04-29 20:28:00 中国化学: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4.45亿元,同比增长18.77%
- 2025-04-29 17:22:00 观展指南丨2025西安“AI+商业应用”主题展发布会暨AI中国发展联盟西安论坛明日开幕
- 2025-04-29 16:41:00 加拿大自由党领袖卡尼宣布胜选,强调永远不会向特朗普屈服
- 2025-04-29 12:33:00 第五届全国医院人文管理路演举行,郑州人民医院作品斩获“卓越奖”
- 2025-04-29 08:08:00 加拿大大选之际 特朗普再提“吞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