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为什么特别强调“投资于人”
上观新闻
以人为牵引之线,既可以串起经济社会民生的千头万绪,又能撬动改革发展的万千活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这个说法,让人眼前一亮。
报告中说,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 “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与之相呼应的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了要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
理解“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这一概念,“投资于人”或许可以成为其中一条线索。以人为牵引之线,既可以串起经济社会民生的千头万绪,又能撬动改革发展的万千活水。毕竟,人不仅是消费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也总要惠及于人。
此前讲到投资,老生常谈的概念大多和物事相关,譬如投资土地资产、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过去的发展周期里,对物的投资的确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直接反馈到民生中。但当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消费在经济循环畅通中的作用越发明显之时,在投资于物之时,同样“投资于人”,应时应景。
最直接的就是,“投资于人”意味着政府的钱要花给老百姓,而且是要多多花在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中也有印证,譬如居民医保和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逐步尝试推行学前教育免费等等,都是对当下社情民意关心的热门议题的回应,是能提高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踏踏实实的举措。
更不用说,以此为引线,可以撬动更多的行业领域关注到“人”本身的重要性。在3月5日上午的“部长通道”中,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就提到,将着力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关注物的领域,更要聚焦人的领域。在今年计划发行的国债中,也同样安排了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当下,国内内需不振、预期偏弱等问题交织叠加。“投资于人”,能够提供一种很清晰的作用力。当资源要素的流向具象到具体的人之时,总能有新的需求和可能性浮现,继而扩大内需,推动促进供给端的结构性优化。此中运作逻辑并不复杂,老百姓口袋的钱多了,对未来的积极预期有了,信心有了,社会消费转的起来,经济的活水也就源源不断地涌动起来。
更进一步看,投资的意涵甚至远不止于狭义的资金资源要素投入,它同样象征着注意力的聚集与关照,这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强调与凸显。此前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一些地方过分关注显性的政绩,贪图数字上的规模和速度,却忽视了将发展的成效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收益,导致一些财政资金的空转和浪费,走向发展的误区。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在谈论人的重要性的时候,既是在讲民生观,更是在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要重视什么样的发展。投资于人,也就是承认人、重视人、服务人。
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速度,重重叩问人本身的存在和意义,亦有不少人心有戚戚,为技术和发展是否最终会抛弃人而忧心忡忡。正因此,在这个人工智能高歌猛进的时代,“投资于人”的价值取向,会让人感受更多深意。一个重视具体的人的价值的社会,一个让人有机会充分发展的社会,总归能让人在时代浪潮中更稳定地锚定存在的意义,让人能怀揣信心与期待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阅读:
- 2025-04-29 18:26:00 2025年青岛“政府开放月”即将启动 这些活动邀您来
- 2025-04-29 17:22:00 观展指南丨2025西安“AI+商业应用”主题展发布会暨AI中国发展联盟西安论坛明日开幕
- 2025-04-29 09:13:00 基层治理“小阵地” 托起民生“大幸福”
- 2025-04-29 07:02:00 【发展之道】 积极看待国产替代
- 2025-04-28 12:34:00 人工智能何以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
- 2025-04-28 10:44:00 特朗普支持率,创80年来美国历任总统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