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汽车保险“理赔黑幕”:修理厂与财险公司勾结瓜分理赔款
IT之家 4 月 20 日消息,央视新闻发文,曝光了汽车保险存在的“理赔黑幕”,许多财险公司与无资质修理厂合作,克扣瓜分理赔款,用最低成本维修出险汽车。
据悉,2023 年 6 月 17 日,浙江宁波张女士的车辆在小区里被撞,对方全责,维修费用由全责方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原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故车理赔维修事件,没想到 20 多天后,张女士发现维修后的汽车大灯、门子、引擎盖等均使用拆车旧件,而且后视镜、车窗膜、门把手等处新增了多处刮痕。
通过查看行车记录仪,张女士发现,车辆维修期间居然在两家不同的修理厂之间被来回辗转了 5 次。同时,事故车的维修发票是由另一个修理厂开具的。这意味着她的车子在维修过程中至少涉及三家修理厂。
当地交通部门表示,张女士车子的维修业务由负责开票的修理厂 C“实际掌握”,但它既没有定损权限,也没有维修资质和维修能力,于是让有定损权的修理厂 A 出面定损,又让有维修能力且收费较低的修理厂 B 进行维修,而修理厂 C 在整个维修过程中实际只负责开票,这是因为该修理厂作为个体工商户,可享受更低的税率。
IT之家注意到,在这起事故理赔案件中,保险公司定损总金额为 28500 元,其中 12000 元作为返点给了事故车代理人(张女士亲属),剩下的 16500 元由定损的修理厂 A、实际维修的修理厂 B、负责开票的修理厂 C 三家进行瓜分,而真正用于维修的不足保费金额的一半。而修理厂 C 明明没有资质,却能进入保险理赔体系。它在接到保险公司的事故车业务后,拿着高金额的定损工单,却将业务转包给收费更低的其他汽修厂,从中赚取高额的差价。
最终,张女士经历了漫长的返修、诉讼、投诉,才将车辆修好。
当前,随着保养业务增长乏力且利润空间被压缩、维修业务也在大幅下滑,事故车业务已经成为后市场为数不多“值得深耕”的业务,可以说事故车链条上的每个人都在分取利润。一旦发生事故,无资质的修理厂变身“黄牛”,通过贩卖信息获利;有维修资质的修理厂、4S 店则通过维修赚钱,保险公司则将事故送修资源作为筹码,以获取更多保费。但从长期来看,每个既得利益者都将为当前不断酝酿的风险而买单。
相关阅读:
- 2025-04-30 09:12:00 东风日产回应纯电新车N7与“某007”关系:核心部件设计完全不同
- 2025-04-29 08:41:00 微信紧急提醒:遇到这种情况,请立即终止对话!
- 2025-04-29 01:01:00 市场消息:索尼考虑分拆半导体业务 最快今年独立上市
- 2025-04-28 22:12:00 迈瑞医疗去年营收增长5.14%至367.26亿元,国际业务提升21.28%
- 2025-04-28 06:13:00 券商披露互换便利业务进展 将平衡功能与效益 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 2025-04-27 20:44:00 王胜接棒申万宏源研究所所长,这位新帅有何不同?